王文西。图/受访者提供
本报长沙讯 “老师们请放心,项目不完成我不剪头发。”立下这个誓言的时候,王文西尚未出师。如今,37岁的他已经是岳麓书社文博考古编辑部副主任。
2012年1月,王文西接手了当时面临撤项的《中华大典·艺术典》编辑出版项目。他知道,这对于一个刚入行4年的新人来说有多难。岳麓书社社长易言者在和王文西谈心时只说了简单的四个字:事在人为。
编校工作繁琐而枯燥,大典的书稿需要进行大量的古籍资料的普查工作。为了减轻作者们的负担,王文西和同事们“自找麻烦”,主动包揽了前期的资料查重、底本核对、引文归经入纬及排序等工作。从书稿录入、断句标点,到编纂书稿、编校清样,既当不署名的作者,又做责任编辑。
“老实说,我们也有过迟疑、短暂的消沉。”王文西直言,年复一年的编校工作让他在单位上变得沉默寡言,而以82岁高龄接下《艺术典》工作的金老成了触动他内心的一道闪电。“只要想到北方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与病痛抗争,与时间赛跑,年复一年地等候着一部书的出版,我的心底就有一种无可言说的羞耻感涌上来,刺痛自己的神经,然后老老实实地回到办公室,埋进书稿中。”
功夫不负苦心人,2018年春节前夕,王文西拿到了岳麓书社负责的八册《中华大典·艺术典》新书。从接手大典编辑工作到最终完成,这项在常人看来非常枯燥、重复、专业的工作,王文西持续了6年。而这一切艰辛背后最好的见证者就是王文西的一头长发。当初蓄发明志的他,以一头长发成为书社里最独特的风景。
2019年1月3日,王文西选择在女儿生日的这一天剪去及腰的长发。“剪断青丝君莫笑,余生未老不及腰”,在剪去长发的那一天,王文西写下了《艺术典修成剃发咏怀》一诗,道尽了心中的感念。“我只希望,余生漫长,自己能够始终怀着读书人的羞耻心,老老实实做几本自己满意的书,尽量不留遗憾。”
记者徐海瑞实习生林丽颖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徐海瑞
编辑: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