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虹桥贯星城。 黎加林 摄
两型骑行。 田超 摄
坐上磁浮列车。 田 超 摄
唐婷
从2007年至今,湖南开启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已有12年。12年来,湖南勇担国家使命,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为龙头,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奔跑,探索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在两型社会建设这场国家改革试验中,能用自己的科学研究为湖南乃至国家绿色发展和两型生态建设贡献一些力量,备感光荣。”12月下旬,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校长陈晓红在接受采访时回顾自己与两型结缘的点点滴滴。她表示,长株潭两型改革试验,为湖南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了路径。
与两型结缘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湖南人民梦寐以求的首块“国”字号金字招牌,意义重大。
当时,陈晓红正在中南大学工作。消息传来,陈晓红和同事们都很兴奋。因为早在这之前,陈晓红就率领团队参与过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工作,长株潭城市群的改革发展是她和同事们关注、追踪的研究重点之一。
那时,陈晓红牵头提出了“规划和设立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现湘江新区)的设想,提出将先导区打造为湖南产业先行先试区、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领区、长沙市高新产业核心集聚区。这是长沙探索两型改革试验迈出的第一步。
兴奋激动之余,陈晓红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作为科研工作者,我能为这场国家改革试验做些什么?”
陈晓红回忆,长株潭两型试验区获批后,当务之急是组建专门的工作机构统筹、协调两型改革试验工作。省里成立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由省委书记担任顾问,省长担任主任,下设办公室。“在确定省两型办班子人选时,省委、省政府领导考虑需要一个专家型的同志,找我谈话征求意见,我欣然接受。”
在长株潭之前,国家已经批复了几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侧重各有不同,上海浦东综改区着重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天津滨海新区探索的是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成渝综改区的主题是城乡统筹发展,而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第一个以两型为主题的改革试验区。其时,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主要城市群,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加快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并重,在全国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家赋予长株潭城市群这一重大改革任务,正是希望湖南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新路、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我长期在高校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有这么好的机会亲身参与一场宏大的国家试验任务,有这么好的机会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完美结合起来,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激动的呢?”陈晓红感慨地说。
按照组织安排,2009年1月,陈晓红从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转任省长株潭两型办副主任,此后又任省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从此,开启了一段人生新旅程。
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两型改革经验
两型社会建设最大的动力是改革创新。改革是试验区的根和魂。陈晓红介绍,从2010年开始,试验区陆续部署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工业准入退出提升机制、两型金融财税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大气污染防治体制、生态补偿机制、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机制、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环境服务、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以及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等十大类别的改革创新,先后实施了100多项原创性改革,不少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在抓好改革重头戏的同时,试验区高度重视标准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围绕“什么是两型”“怎么建两型”,先后出台70多项标准、规范、指南,通过标准把两型具象化,通过两型认证有效引导社会把标准落地。依托两型产业标准,构建了两型产业准入、退出、提升机制,促进了产业的绿色化转型。编制两型产品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两型采购,促进了财政的绿色化转型。
两型改革试验是宏大的国家命题,也是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的民生命题。陈晓红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每辆机动车平均每天少开1公里,以2013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873万辆计算,一年可以节油35051万升,折合标煤约42万吨;可以减排二氧化碳95万多吨,相当于每年新造林40多万亩。如果每个家庭1天节约1度电,全省1天可省下2000万度电,相当于一座10兆瓦光伏电站一年的发电量;一年可以减排约728万吨二氧化碳和大量废气、粉尘。为了激发每一个人参与两型、建设两型的积极性,试验区在全国首创性地提出并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活动,将两型标准化、具体化、普及化,推动两型进社区、进园区、进厂区、进校区、进办公区,将每一个社会“细胞”动员了起来,把绿色发展理念变成了全社会的行动,处处皆两型,人人可两型,两型文化融入了千家万户,绿色消费、两型生活成为了湖南人的新时尚。
回望试验区这些年的改革探索,陈晓红感慨万千,“非常艰辛不易,从高层领导到有关部门,都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为了一个个改革方案的出台,为了一项项两型标准的制定,我们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总感觉有一种责任在激励着我们,有一种使命在呼唤着我们。”
2011年3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指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你们抓得早,抓得主动,抓出了效果,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希望继续探索,为全国提供借鉴和经验。”
“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陈晓红认为,这是中央对湖南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两型人”的充分肯定和巨大鼓舞。
将科研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
2014年9月,陈晓红出任湖南商学院(现更名为湖南工商大学)校长,离开耕耘了5年的两型岗位,再一次回到高校工作。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再一次回归理论研究,陈晓红与“两型”的缘分并未减淡,反而更深了。
这些年来,陈晓红先后提出了“建设长株潭创新型城市群”“长株潭服务体系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科学构建‘两型社会’标准体系”“建立PM_2.5排污收费制度”“深入推进生态城镇化战略”等有关决策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被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在重大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中采纳,发挥了决策支持作用。
2012年起,陈晓红牵头组建“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由高校、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大团队进行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出了不少成果,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围绕“两型”撰写了《两型工程管理》《“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研究》《金属矿产资源高效绿色开发工程管理》《“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理论与实践》等系列专著,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理论与实践》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8年全国两会,陈晓红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制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完善垃圾分类处置收费制度”等的提案,建议国家在长株潭两型标准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可量化、可具象、可考核、可复制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构建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重点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标准体系,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城乡建设标准体系,以推进创新创业为重点的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标准体系以注重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优化各事业单位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从而带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助推美丽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始终坚信搞科研应该需求导向、‘顶天立地’,将科研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解决发展中的难点与痛点。在两型社会建设这场国家改革试验中,我能用自己的科学研究为湖南乃至国家绿色发展和两型生态建设贡献一些力量,这种成就感远大于任何荣誉。”陈晓红说,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相信“敢为人先”的湖南人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经验做法,为全国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