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湖南省共有31个项目获奖,以湖南省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主持完成的15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占全国自然科学奖的近1/15,创近年来最好记录;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创造湖南连续3年均有主持项目(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团队)记录,二等奖8项(含专用项目3项)。参与完成的16项,其中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
■记者杨斯涵黄京通讯员任彬彬蒋鼎邦
湖南成绩
31项大奖覆盖三大奖种
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我省单位主持和参与完成的31个项目获奖,再创新高。其中,国防科技大学主持完成的一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造我省连续3年均有主持项目(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团队)记录。
获奖项目中,我省单位主持完成的有15项,集中在电子信息、轨道交通、高端制造、农业加工等领域。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集中,这也是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长期支持的结果。我省单位参与完成的16项获奖项目中,1项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凸显我省科技交流合作水平。
从奖种来看,主持完成项目覆盖三大奖种。除一等奖项目外,“多模图像结构化稀疏表示与融合理论方法研究”等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大型低速高效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关键技术及应用”等3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红土镍矿冶炼镍铁及冶炼渣增值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等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从获奖单位统计,湖南大学是此次的获奖大户,主持完成项目共获5项大奖。
据省科技奖励办介绍,我省科技投入对人才、平台、产业、行业、学科等持续发力,助推高水平成果不断出现,绝大部分获奖项目曾获得我省科技奖一等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如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几类偏微分方程高效算法研究”,是科学工程计算与数值仿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孕育的重大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柑橘绿色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得到省科技重大专项“现代柑橘工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支持等。
获奖项目中,“几类偏微分方程高效算法研究”是由湘潭大学黄云清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他长期从事微分方程数值解及其软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有限元高精度理论与应用、多层网格法等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学者的高度评价。
荣耀团队
湖大创新团队:
探地看海的“火眼金睛”
不久前,名为“60万米高空看中国”的系列视频在朋友圈刷屏,节目带大家翱翔太空,以卫星为眼,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这里用到了一项“黑科技”——高分辨率高光谱成像,这项“黑科技”能从太空观测地球,是对地观测、灾害监测、国土规划等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前沿,堪称探地看海的“天眼”。
在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李树涛团队专门钻研这项“黑科技”,历经十余年攻关的《多模图像结构化稀疏表示与融合理论方法研究》项目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据了解,现有成像设备都是通过增加成像传感器像元密度和增大光学系统口径来提升图像分辨率的,但受到传感器制造工艺和光学系统体积重量的限制,这种成像模式在遥感等领域遇到了技术瓶颈。
“既然通过成像设备来提升图像分辨率很难,那是不是可以在成像算法方面另辟蹊径呢?”据李树涛介绍,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从伽玛射线、X射线到微波、无线电波,整个电磁波谱都能成像,而且每个谱段都是一种独特的成像模态,但单一模态成像仅能感知目标的部分特性,既看不全,也看不清。
如果可以把不同模态成像的优点结合起来会是怎样呢?从2005年开始,李树涛带领团队开始聚焦“多模图像融合”,通过反复攻关,他们建立了多模压缩感知遥感融合成像理论方法,突破了遥感成像空间-光谱分辨率相互制约的难题,开辟了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成像新途径。
来源:三湘都市报
编辑: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