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一路“长”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市发展成就综述
常政言
十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十年,步履铿锵春华秋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湖南考察、1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湖南代表团讨论,为湖南发展擘画了蓝图、指引了航向。十年来,长沙牢记殷殷嘱托,以强烈的省会担当,始终坚持胸怀全局谋发展,始终坚持不忘初心为人民,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求突破,始终坚持从严治党强基础,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用36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奋斗,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交上了一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长沙踩准时代节拍、迈好关键步伐,跨越经济总量过万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常住人口过千万的三大关口,成功跻身新一线城市、特大城市行列。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这是大步前行的豪迈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的殷切嘱托,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进入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十年来,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创新实干、砥砺奋进,推动了长沙城市地位、城市能级、城市品牌全面跃升。
战略引领力大幅提升。市委着眼全局、放眼长远,先后作出了“率先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建成‘三市’、实施‘三倍’”“打造‘三个中心’、建设‘四更长沙’”“建设现代化新长沙”等一系列决策部署,为长沙发展锚定阶段性目标、为国家战略打造强有力支点。特别是肩负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南的“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长沙聚焦“先进制造”“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三个关键元素,以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更强担当提出建设“四个中心”、实施“双五工程”,更好引领“三个高地”建设、服务构建“双循环”格局。随着省委、省政府“强省会”战略的扎实开局、全面落地,“四个中心”和现代化新长沙建设步入快车道,全球影响力、全国竞争力、区域引领力、全省辐射力切实增强,长沙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加快提升。
发展竞争力大幅提升。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踩准时代节拍、迈好关键步伐,跨越经济总量过万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常住人口过千万的三大关口,成功跻身新一线城市、特大城市行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6399.91亿元至2021年13270.70亿元,翻了一番多,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分别跻身全国县域百强第3、第8和第15位,内六区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区。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要求,团结拼搏、共克时艰,经济运行实现“V”形反转,上半年GDP、规工、固投分别增长4.3%、8.6%、7.4%,交出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统筹推进各项中心工作创特色、争先进、作示范、当标杆,一项项荣誉、一个个桂冠花落长沙,共同汇聚成长沙的闪亮城市名片。十年间,长沙成为全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入选全国十大最受欢迎出游目的地城市;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2年获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连续3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捧回全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智造之城”的硬核实力,“房价洼地”的比较优势,“网红城市”的人间烟火,为长沙发展夯实了根基、聚合了资源、汇集了人气、擦亮了品牌。
2021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上,大型机械设备犹如机甲丛林。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这是实体强基的“智”造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的殷切嘱托,产业体系实现结构性优化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十年来,我们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模效益全面向好。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工业企业从2012年的2000余家增长到2021年的近30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00多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600多亿元,增长1600余亿元,规工增加值年均增速达6%。产业集群蓬勃发展,聚焦22条产业链建设,推进“核心+配套”集成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全链条、集群式发展,“1+2+N”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打造,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等7大千亿产业集群,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工程机械之都、智能制造之城、移动互联网第五城、中国芯片第四城等成为长沙闪亮的城市标识。
转型升级全面提速。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长沙先进制造业加快迭代升级。深耕智能制造,“三智一芯”产业布局基本成型,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批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成为国内唯一集齐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四块国家级牌照的城市。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上云平台企业累计超过10万户,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达27个、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5家企业入围中国智能制造50强,数量居全国第一。大力发展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总量近4000亿元,占全省近30%,位居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第12位,跻身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
动能活力全面释放。政策体系日趋完备,先后出台了“工业30条”“制造业20条”“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制定了新材料、航空航天、先进计算等一系列专项培育扶持政策,不断完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市场活力不断涌现,聚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10年来,市场主体总量达150万户,增长2倍多;A股上市公司突破80家,上市公司数量连续5年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143家。三一荣登福布斯全球500强,三一、中联、山河、铁建等4家企业蝉联全球工程机械50强。
十年来,我们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图为铁建重工盾构机生产车间。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这是科技革命的创新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殷切嘱托,科创能力实现标志性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年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创新影响力实现新提高。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城市强的通道。2013年至今,长沙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总量从153.71亿元增长到4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从922家增长到5218家,增长4.65倍;高新技术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从20.86%增长到28.8%。长沙创新能力跃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新跃升。“三区两山两中心”等战略科技平台持续做强,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相继落子布局,创新平台数量从2013年的300多家增长到现在的1500多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破零”,累计获国家科技奖励117项。实施“十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专项、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超级杂交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频频展现“中国算力”,全球最长臂架泵车、全球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充分彰显“中国强度”,北斗卫星、“京华号”盾构机等吹响向“深空”“深地”进军的号角。
科技创新生态呈现新气象。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策、资金、人才、服务等资源向创新集聚。2013年至今,全市财政科技支出从22.46亿元增长到68.79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从3.64%增长到4.4%。出台“人才新政22条”和升级版45条,吸引65名两院院士、2838名高层次人才、280余万各类创新人才集聚长沙创新创业。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3.75件增长到42.36件,技术交易合同额从20亿元左右增长到533亿元、增长近26倍。推进区域创新合作,深度链接北京、香港优质科创资源,香港城市大学创新科技中心揭牌入驻,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前沿机构相继建立。
2021年3月30日,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启用,长沙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同步运营。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这是联通世界的开放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殷切嘱托,发展动能实现持续性迸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长沙大踏步前进的必由之路。十年来,我们大胆探索、锐意开拓,改革开放道路越走越宽、成色越来越足。
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拓展。湖南湘江新区、中国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非经贸合作先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从无到有,成为全省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水、陆、空、铁”放射状开放通道持续拓宽,长沙入围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区域性邮政快递枢纽城市。黄花国际机场跻身全球百强,开通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56条、国际全货机航线14条,旅客年吞吐量最大达269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现已达20.9万吨,稳居中部前列;中欧班列(长沙)开通常态化运行路线10条,通达亚欧30个国家近百个城市,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长沙港吞吐量达3133万吨,通江达海能力不断提升。全市进出口额从2012年的548.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80.3亿元,增长4.1倍。17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长沙,外资市场主体超4000户,全球贸易“朋友圈”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非经贸博览会、博鳌经安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世界计算大会等国际盛会成为开放的最佳示范窗口。老挝在长沙设立总领事馆,长沙实现外国领事机构“零的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化推进。紧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系统集成,新区管理体制改革、长株潭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等重大改革蹄疾步稳。“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长沙成为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十大城市之一。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5万亿元,累计利润总额逾120亿元,创历史新高。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土地合作经营“鹊山模式”等改革获评中国改革年度十大案例。长沙数字人民币改革、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等多项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水、陆、空、铁”放射状开放通道持续拓宽,长沙入围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区域性邮政快递枢纽城市。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这是区域协同的聚力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长株潭一体化要抓出更大成效”的殷切嘱托,协调发展实现突破性进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十年来,我们坚决贯彻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长沙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优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长沙更好更快发展。
引领带动长株潭都市圈迈向更高水平一体化。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先后召开三届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发布《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共同打造10条产业链,基本实现“半小时交通圈”,149个高频事项实现线上跨域通办,高标准完成50项合作事项,“三十大”标志工程涉长项目累计投资达440亿元。历经十年持续发展,引领带动长株潭都市圈GDP近2万亿、占全省总量四成以上,集聚了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85%以上的科研成果,成为引领全省乃至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支撑。
携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更高能级的重要增长极。坚决扛起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联合武汉、合肥、南昌等,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国务院先后出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成功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进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视野。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会商会连续召开8届,形成“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行机制,出台《长沙宣言》等重大合作协议,吸引中部地区22个城市参与合作,公共服务、统一市场、交通运输、产业协同、开放经济、生态环保等一体化合作事项取得突破性进展。
辐射驱动湘赣边区域合作取得更大发展实效。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决策部署,先后推动召开五届交流会、六届主题联席会,签订协议43个,争取国家发改委出台《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得到国家层面支持。经过多年共同努力、持续推进,“初心源”文旅融合、“湘赣红”农业品牌、花炮产业共促、长赣高铁、“跨省通办”事项100项等一批重点项目、重大事项取得突破性成效,湘赣边区域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充分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和溢出效应,发挥处于粤港澳大湾区3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联合签订《广州市长沙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两市全方位、多层次交流合作推进机制,利用“港洽周”“湘商大会”等平台全面推介长沙,全面加强产业转移、劳务输出、营商环境等领域的对接合作,主动承接大湾区外溢的高端制造、生产型服务、区域总部等新兴业态转移,先后引进湘江鲲鹏、惠科、比亚迪等重大产业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在长沙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额最多的城市群。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画面徐徐展开。图为湘江之滨的靖港古镇。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这是城乡融合的蝶变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的殷切嘱托,功能品质实现整体性改善
“全域一体、城乡统筹”是促进共同富裕根本路径。十年来,长沙坚持将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做大城区、做强园区、做优片区、做实县区、做靓社区(村),全力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基本单元。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约181平方公里拓展至2021年760平方公里,城市扩容至4倍以上,城镇化率达82.6%。高铁迎来“双核驱动时代”、“米”字形交会加快实现,可直达全国23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黄花国际机场实现“双跑道、双航站楼”,完成直飞世界五大洲的梦想;地铁驶入“网络化时代”,建成6条地铁线路,运行里程达209公里;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供电能力达到1100万千瓦、提升1.5倍,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全面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任务,宁乡撤县改市,浏阳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市。
城乡品质形象稳步提升。坚持“四精五有”标准,推动城乡面貌实现精彩蝶变。落实“多规合一”,“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统筹全域、内外兼修,累计完成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2881.24亿元,多条快速路、过江通道建成投用,打通城区断头路、瓶颈路98条,108条城市主干道焕然一新,首批8个重点片区城市更新全面启动,形成以“五一商圈”为核心的八大城市商圈,“15分钟生活圈”活力指数居新一线城市之首。“一江两岸”夜景提质升级,湘江、浏阳河两条百里画廊让“夜长沙”更具气质,太平街、都正街、潮宗街等14个历史街巷成为网红打卡地,国金中心刷新城市新高度,国际会议中心成为城市新地标。率先全国启动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建设,政务云创新中心、城市“超级大脑”建成运行。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画面徐徐展开。统筹脱贫攻坚“两个战场”,实现现行标准下13.4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195元,居省会城市第二。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助力龙山县等8个贫困县成功脱贫。农业产业强筋壮骨,以“一县一特”“一乡一品”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2900亿元,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农村集体经济率先全省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清零,2021年实现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较2012年增长50%。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率先全省完成农村危房、无害化厕所改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实现小微水体管护、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通客班车、乡镇(村)卫生院(室)“四个全覆盖”。建成特色小(城)镇24个、美丽宜居村庄924个。
这是低碳环保的绿色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生态环境实现系统性好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丽长沙,开创了新时代长沙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绘就蓝天碧水新画卷。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结合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和“夏季攻势”,推动长沙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空气优良率从2013年的53.7%上升至2021年的83.3%,PM2.5浓度从2013年的8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43微克/立方米。水质优良率实现“全优良”,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国、省控监测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浏阳河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圭塘河成为国家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绿心地区工业企业全面退出,“长沙蓝”“江河绿”“土壤净”成为山水洲城最靓的生态底色。
释放转型发展新动能。绿色转型持续加快,能源结构、用地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稳步推进。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培育壮大了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先进储能材料等新兴产业,A股环保湘军扩容至5家。近年来,长沙市以年均3.0%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7.8%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0.36%。制定实施“1+1+N+X”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单位GDP碳排放累计下降20%以上,超额完成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任务,先后获评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国字号荣誉。
共享绿色低碳新生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渗透到生活各领域全链条,新建改建街角花园230个,创建人民满意公园20个,森林覆盖率达55%,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洋湖等5家湿地公园晋升国家级,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节电、节水、节气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全民运动”,垃圾分类成为日常,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率先全国实现“全量焚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推进,望城区、宁乡市、长沙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浏阳市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这是文化繁荣的黄金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坚持守正创新”的殷切嘱托,文化建设实现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十年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沙丰厚的文化底蕴、红色资源和精神富矿,着力打造文化名城,切实把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强文化引领。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讲好长沙故事,传播长沙声音,着力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推出《半条红军被》《耀邦回乡》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深入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传承弘扬雷锋精神,打造“好人之城”“志愿者之城”,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功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荣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
强文化铸魂。把文化铸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实施红色景点保护工程,保护好红色旧址、红色小镇、红色村落,“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加强历史文脉保护,提质升级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步道,打造一批文化地标和文化景观。全市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41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366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26项,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强文化服务。“三馆一厅”和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场馆相继落成开放。9个区县(市)均建有国家二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或文化活动室(中心)。以区县(市)为单位,基本形成主城区10分钟、中心镇15分钟、一般乡镇3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先后跻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强文化产业。“影视湘军”“出版湘军”“文学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异军突起,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天心广告文产园、后湖艺术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马栏山致力打造“中国V谷”,新入驻企业超过3000家,2021年营收突破500亿元,到2026年有望突破1200亿元,中南传媒、芒果超媒、电广传媒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涌现出“超级文和友”“茶颜悦色”等新生代网红IP。长沙文化产业总产出超过2000亿元,先后获评首批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出口基地。
黄兴路步行街大长沙美食城寨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地。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这是为民利民的暖心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殷切嘱托,幸福指数实现显著性提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民之所盼作为施政所为,坚持不懈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获得感更多。每年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十年累计投入8456亿元。2021年长沙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30288元、15057元提升至62145元和38195元,城乡收入比值从1.74收窄至1.63。坚持“房住不炒”的经验全国推广,长沙房价收入比(6.2)为全国50座重点城市最低,建成公租房10.5万套,完成棚改1376.61万平方米,近40万居民喜圆“安居梦”。城区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老百姓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
幸福感更强。率先全国实施城乡低保一体化,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18连调。学位、床位、车位、厕位、梯位持续增长,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92%,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98%。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14所、新增学位46.8万个。“健康长沙”加快推进,市域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病床8.51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9年实施基层医卫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建设和能力提升3个“三年行动”,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创建。
安全感更足。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举全市之力以最坚决态度、最果断措施、最务实作风严密防控,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最大程度守护群众健康。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十年来,亿元GDP死亡率同比下降35.7%。“法治长沙”“平安长沙”建设深入推进,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共打掉涉黑涉恶组织及团伙216个,破获涉黑涉恶刑事案件1565起。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有力确保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网络安靖,营造了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良好环境。
这是党建引领的奋进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殷切嘱托,管党治党实现根本性加强
打铁还需自身硬。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扛牢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以“党建聚合力”工程为统揽,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以政治建设铸牢绝对忠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全市上下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正确方向。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穿始终,出台政治建设十条措施,十二届市委开展巡察工作以来,共开展17轮覆盖全市205家单位的常规巡察,通过常规巡察和提级交叉巡察等方式,率先全省实现市县乡村“政治体检”全覆盖。
以严管厚爱淬炼干部队伍。严格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注重在工作一线考察、识别、锻炼干部,旗帜鲜明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先后出台《失实检举控告澄清工作实施办法》《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实施办法》等文件,为1877名干部澄清正名,在全国率先发布为担当者担当案例通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创建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引进培育大批紧缺急需和战略型人才,长沙人才总量从2017年的110万增至2020年的280万,全市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人才吸引力居全国十强、中部第一。
以大抓基层建强战斗堡垒。坚持重心下沉,统筹推进城市、农村、机关、国企、“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到2021年,全市党员数量50.66万名,党的基层组织2.23万个,其中“两新”组织8990个,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持续推动政策、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实现大跃升,获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
以“赶考”清醒深化自我革命。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实施“强省会、勇担当”作风建设年行动,全面提振了全市党员干部“闯创干”的精气神。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坚决惩治违规收送红包礼金、“提篮子”“打牌子”等突出问题,十年来共立案18738件,处分17474人,移送司法机关718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推动制度笼子扎得更牢、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回望奋斗历程,长沙的“非凡十年”,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饱含着人民领袖对湖南、对长沙发展的科学指引和亲切关怀。展望光辉未来,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旗帜、紧跟核心,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新长沙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胡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