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四水,滋养着湖南这片沃土,孕育了湘人的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
在湖南,大学生创业不再是孤勇者的冒险,而是一场有体系支撑的“创新马拉松”。当政府搭建赛道、企业提供补给、高校训练跑姿,青春的能量便得以尽情释放。
4月18日,记者深入湖南湘江新区一线采访,发现在这里创新创业已然成为发展的强劲脉搏。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创业活力,如同一颗颗蓄势待发的种子,在政府、学校、社会的多方滋养下,纷纷破土而出,竞相迸发。
王一博(左二)与外商亲切交流。
真金白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麓山巍峨,湘江奔涌。位于岳麓山东麓的岳麓书院,一方面为湖南的腾飞提供了文化底蕴、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孕育了湖南人才之盛和科创之基,展现出城市未来发展的无限空间。在岳麓书院悬挂两百余年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集句联,已成为湖南人创新创业的精神力量。
20多年前,9名中南大学院士敢于打破思想禁锢,先后“下海”在岳麓山下创办高科技企业,开启了从0 到1的创业探索,一度掀起“院士创业潮”。现如今,这所百年学府的莘莘学子已踏着前辈的步伐,在湘江新区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
今年26岁的王一博,是中南大学自动化专业博士,也是湖南自院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他与团队自主研发的“激光法顶空氧分析仪”及“开放环境封装药瓶残氧量在线检测仪”均属国内首创,可广泛应用于医药装备领域,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仪器禁售,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的空白。
“当时我与2021级硕士生胡晨、马润洲一起,试图基于项目组已研究积累数年的封装药瓶残氧量检测技术,研发一套不同以往的顶空氧分析仪。”王一博笑着说,在当时,这看起来很有些“不自量力”。在中南大学罗旗舞和阳春华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他与团队成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顶空氧分析仪机械设计的小型化、外观设计的精致化以及顶空氧浓度检测的精准化。
在科研成果获得认可后,王一博还去药厂进行了实地考察,萌生了创业的想法。2023年王一博的身份,也从单纯的科研博士,变成博士兼公司创始人,日常工作内容在科研之外,新增了管理、与合作企业对接等诸多事项。
王一博介绍,目前无菌制剂激光顶空检测仪已经与天津的相关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如果顺利的话公司将获得500万元收入。同时,在微纳制造领域,王一博带领团队推出了光谱共聚焦式亚微米级实时位移测量仪,可以达到百纳米的测量精度,能在汽车电子、芯片封装、精研检测等方面进行大规模应用。
然而,作为一个在校学生,产品要投入市场,资金是必须面对的第一道难关。王一博告诉记者,就在今年,他们先后获得了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100万元、“红枫计划”50万元和“柳枝行动”20万元的资金扶持。“这是一种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有了这170万元的资金,企业的底气更足了,能大胆进行批量化生产、支持后续产品开发,并招聘人员充实团队建设等。”
为了构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湘江新区每年会选树一批“创业先锋”,直接认定为“湘江英才”。袁依格2023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长沙入职湖南湘江实验室。“专业对口,初步印象好,尤其感受到求才若渴的新区诚意。”这是吸引袁依格的一个原因。
夜幕降临,湘江之畔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这些灯光下,有众多的青年创业者,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湘江新区的未来。而湘江新区,也在用它的包容与创新,证明着一个道理:留住青年的最好方式,就是和他们一起成长。
创新创业成为多方协力的“接力赛”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必然能于细微处“留人留心”。
“我们让大学生创业‘零跑腿’‘就近办’‘高效办’。”湘江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湘江新区认真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各项要求,通过将企业登记业务延伸到岳麓高新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湖南金融中心、黄金创业园办理,形成“1+4”的湘江新区企业登记格局。同时,将企业登记窗口人员分成线上、线下两组,定期监测企业登记办理时限,持续巩固“减时限”成果,这种“多点分布、就近办理”的模式成效显著,湘江新区正成为湖南青年创业的“首选地”。
刘园园的创业故事,在湘江新区像童话一般被人们津津乐道。她“上午还在三亚实验室,下午落地长沙就拿到了办公室的钥匙”——长沙闪灵智合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这样启航了。
刘园园(右三)等大学生创业者代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专板”正式开板敲锣。
刘园园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一直研究高通量靶向测序技术。常规方法单次检测病原数量有限,不能及时发现病原变异的情况,无法识别未知病原、病原突变体以及混合感染等多种复杂情况。于是,刘园园决定将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兽医行业,“解决真实世界的痛点”。其团队研发出反刍、家禽、水产、耐药基因等七大系列检测产品,国内已有41家养殖场采用其检测方案。她研究的“多病原高通量靶向测序检测技术”项目,受到多个企业家、投资机构青睐,并获得湖南大学生创投基金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在湘江新区这片创新热土上,刘园园的故事颇有代表性。湘江新区人才工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上,我们联合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校企人才双聘行动,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打造大学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科研基地,实施“扬帆计划”“麓山杯”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全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
刘园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湖南大学生创投基金支持大学生早期创业项目,包括尚未设立企业实体的大学生创业个人或团队。申请团队项目核心团队成员中包括高校在校或应届毕业的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学生,以及技师学院在校或毕业生。高校范围覆盖全国及海外,团队成员不限户籍。
“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吸引来的不仅是上游的投资者,还有下游市场中的就业人才,如此一来,既解决本地就业压力,也缓解企业人才招聘的压力。”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代表何宇轩坦诚,为了将成长收益让渡给创业者,更好地激发创业积极性,该基金还设置了让利机制。自企业被投资之日起3年内,所投企业创始团队可按照原始投资成本回购本基金持有的股权;自企业被投之日起3年至7年内,所投企业创始团队可按照投资成本加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计算的收益之和回购本基金持有的大部分股权。
何宇轩表示,创业项目获得本基金投资后,还会得到以下支持:享受由湖南省政府出台的相关大学生创业政策优惠;企业若落户在湘江新区内,湘江新区会给予相关支持。同时,基金管理人将定期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及实控人情况,防范项目投资风险,并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推出一系列特色增值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创业培训、融资对接、管理咨询等。
湘江新区之“新”,在于他的新潮与时尚——对于青年创业,既要在关键时刻扶上马,也要送一程。以湘江科创园为例,“硬件+服务”十个方位赋能,为创业者提供了“从0到IPO”的全维度支持。
从创业配套来看,园区联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等高校,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共享实验室,目前已与湖大超算中心合作发布普惠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与中南大学合作中南大学新型动力技术及产品试验基地项目等。此外,还有专家教授创业导师、专业机构的定制化指导,以及创业培训、政策申报辅导等多项创业“大礼包”,构建“基地+基金+导师+服务”全链条孵化体系,致力打造从创意萌发到产业落地的全方位服务网络。
长沙硕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彦蕊的创业轨迹,也是在这片“创业沃土”上茁壮成长的生动例证。
郭彦蕊(右)与员工进行技术交流。
郭彦蕊从实验室走出的控制器项目,在湘江新区提供的免费场地里完成首轮验证,又通过国有投资平台获得关键融资,还得到政策咨询、市场拓展、技术创新等全方位帮助。“从校园到产业园,每个关键环节都有专业的力量在推动。”郭彦蕊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实现年产30万套控制器的生产能力,产品配套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并远销海外,年产值突破1亿元。
目前,湘江新区正以创业不再是“孤独的冒险”,而是多方协力的“接力赛”,探索着全新的创新发展路径。这一宝贵的探索,不仅为湘江新区自身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长沙乃至全国所有国家级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来源:中国高新区杂志
编辑:吴戍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