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晚上九点,五丰村卫生室的灯还亮着,医生谭德军刚结束一天忙碌的诊治,与他相伴的,只有爬上树梢的月亮。这样的场景,对谭德军来说并不陌生。今年是谭德军在卫生室做村医的第32个年头,揣着“让乡村少点病痛”的愿望,谭德军披星戴月,风雨无阻,一个医生的心和术,在时间长河里熠熠生辉。2020年,谭德军获评长沙市第三季度爱岗敬业类别“长沙好人·身边雷锋”称号
医者仁心,十二年未放过一天假
对乡村医生来说,出诊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那会村里的路还没修好,整个村里都是泥巴路,每逢下雨便泥泞不堪,谭德军连自行车都没有,接到出诊,哪怕再远都只能走路去。
有一次深夜,谭德军结束一天疲惫的看诊,睡得正香,却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原来是隔壁村要看急诊,谭德军一看,原来都凌晨2点了。谭德军二话没说,麻利地穿上衣服,挎上医药箱就出门了。七八里地的山路,路面坑坑洼洼,又没有路灯,谭德军就借着细微的月光和电筒,踉踉跄跄地疾步走着。
类似这样匆忙的出诊发生过很多次,有时是清晨四五点,有时是凌晨两三点,但不管是何时,不管正在做什么,只要有人上门求诊,谭德军都会立马背上药箱出发。三十年来,谭德军身背药箱翻山越岭走遍干家万户,他的足迹遍及五丰村甚至其他村的每一个角落、每条巷道。
出诊艰辛,在诊所内值班也并不轻松,谭德军每天就像陀螺一样, 脚不沾地,手不留空。早上7点起床,晚上9点下班,中午往往是匆匆乱扒几口饭,就被病人叫去。谭德军的时间,被病人占据得满满的,也许只有每晚睡觉的那么几个小时,才真正属于他自己。
村里一直都有公共卫生服务,近几年这项服务愈发标准化了,这就意味着,谭德军要更忙了。公共卫生服务是卫生所给村里提供的义务服务,包括量血压、测血糖等体检,医生们将全村人的身体状况都记录在册,例如糖尿病人有70余人,每年至少进行4次血糖测量,这原本是义务服务,却需要医生记挂在心上,或打电话督促,或直接拧着仪器上门。
除了这些,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什么时候到预产期,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谭德军的心里都有一本账。为了更好的了解跟踪保健工作,谭德军在卫生室建立了新生儿预防接种登记、儿童出生登记、高血压、糖尿病随访记录,让工作更加井然有序。
这样忙碌的日子充实又辛苦,12年来,谭德军未放过一天假,就连春节,也常常是和妻子在卫生所度过。提起这些,谭德军挥挥手,很不以为意:“这没什么好宣扬的,我们村里的村医都是这样。”
家风传承,以医服务一方人民
由于谭德军工作忙碌,所以照看家庭的重担,妻子扛起来了。儿子也是不能理解父亲,经常难过地质问:“为什么连陪我的时间都没有?”,而谭德军只是笑笑,没有回答。
然而,一次突发情况改变了儿子。有天中午,谭德军正和在吃饭,突然闯进来人喊:“有个小孩晕过去了!”到那一看,小孩发着高烧,手脚抽筋,不省人事。谭德军立马进行了抢救,小孩脱险,小孩的家属喜极而泣。看到那一幕,儿子这才明白父亲的伟大以及医生的责任。
作为父亲,他也常说:“医德仁心。要做一个称职的、村民信赖的好医生,最重要的、最首要的就是要做到讲医德、有仁心,把病人摆在第一位,自己摆在第二位。”现在,儿子长大了,他也坚定地走上学医之路。
“我没有别的能力,就只能为大家看看病,我也没什么心愿,就希望乡村能少点病痛。”这位50岁的农村汉子,也许没法用笔写出一篇感人肺腑的敬业文章,却用一双能医病的双手,一颗有医德的仁心,实现着一个“让乡村少点病痛”的美丽心愿。
白衣战士,坚守一线抗击疫情
2020年春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忽然打响,谭德军从大年三十开始就以最紧张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不管有多累,都始终坚守战“疫”一线,守护五丰村百姓的健康安宁。
“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少聚会,勤洗手,带口罩。”“特别要注意食物安全和卫生,不能吃生的或者没有熟透的动物产品。”……这样的叮嘱话谭德军每天要重复几百遍。他每天都要上门两次,为湖北返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并且挨家挨户上门发放宣传资料,讲解防疫知识,遇到有些不理解、不配合的返乡人员,他也耐心反复地沟通。
“我们德医生又耐心又细心,工作认真,大家很蛮喜欢他”这是村委会工作人员对他的评价。当时,村上的曾先生刚从北武汉回乡,家里9口人都挤在一栋老楼房里,德医生特别关注,多次上门关心他们家的防疫情况。“别人都不敢来我们家,德医生和村上工作人员一天要跑好几趟,有时刚从家里出去,微信上还要时不时提醒。”提起德医生,曾先生也是连连称赞。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莲花镇
编辑:胡谦
本文为湖南湘江新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xjxqnews.rednet.cn/content/2022/08/15/1172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