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青年丨郑富强:做永无止境的“淘金”者 助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

来源:湘江新闻网 作者:何丹 编辑:吴戍疆 2023-05-31 10:30:50
—分享—

图片1.png

人物简介。

湘江新闻网5月30日讯(湘江融媒记者 何丹)郑富强,“小荷”人才,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长天”)研发工程师,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博士。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山西省重大专项课题1项,主持企业合作项目12项,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两项科研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13篇,申请专利39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做永无止境的“淘金”者

“我认为做好科研工作的四大必要条件是理论扎实、敢于创新、胆大心细、吃苦耐劳。”这是郑富强曾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工作的写照。

郑富强出生于1988年,陕西渭南人,2007年考入中南大学学习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017年获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博士学位,2018年留校任教。在中南大学本硕博学习和工作期间,他系统学习掌握了矿业/冶金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还通过负责科研项目夯实了专业理论、开拓了创新思维。

在中南大学,他遇见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我国矿物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邱冠周。邱冠周院士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邱院士广阔敏锐的学术视野、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正直善良的高尚品德一直是他的精神财富,深深激励着他去探索科研的未知领域。

“我们把矿物加工称作‘淘金’,我国现有的有色金属资源,70%都是低品位、原生、多金属复杂矿,我们做的工作,便是从这些低品位的资源中,最大程度地‘淘’出宝来。”郑富强介绍,如铁矿石是矿山行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矿石,在铁矿石中除含铁物质和脉石之外,还伴生有钒、钛、铅、锌、稀土等元素。通过优化选矿和提炼技术,对伴生矿进行分离和提取,从而减少尾矿和废物排放,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我是站在很多前辈的肩膀上”

2021年,郑富强进入中冶长天工作,主要从事烧结球团、复杂矿石及二次资源清洁高效提取与利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郑富强说:“科研要产出成果,单打独斗很难实现,必须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他在中冶长天遇到的第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是提钒尾渣钙化还原脱钠中试研究。“这个中试是公司新建的多场协同可控回转窑中试生产线第一次热负荷试车。因为此项技术是我在中南大学时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开发的一项新的高碱含铁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因此这次中试也是检验前期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试金石。”郑富强介绍。

为了确保中试生产的顺利进行,作为技术负责人的郑富强在中试生产线采用“36小时工作+12小时休息”的工作模式,坚守在生产岗位,及时调整操作参数和试验方案,确保中试生产的稳定进行。在项目组所有成员不断拼搏下,中试线一次热负荷试车成功的同时圆满完成了中试项目研究任务。“在中冶长天从事研发工作后,我深切体会到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工程化实践,要让创新的理论和技术落地生根,才是科研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终极目标。”他感慨道。

“做科研还是要有一种情怀,你不能老想着个人得失,得有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而艰苦奋斗和锲而不舍的决心与耐心。”郑富强说,关于我国钒钛矿高效高端利用的研究课题,他已经研究了十几年,是在做本科论文的时候接触并持续跟进研究的,在读博和留校任教期间,部分关键技术在团队的努力下就完成了基础研究和工业化验证实验,目前正推进产业化落地。

多年来,他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钒钛磁铁矿电炉冶炼渣氟化法制备钛白粉基础研究”,山西省重大专项课题1项——“链篦机-回转窑法碱性球团矿生产及大高炉高比例球团矿冶炼关键核心技术”,主持企业合作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17篇,申请专利39项。谈到这些成果,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站在很多前辈的肩膀上。他说:“我性格比较沉静,又喜欢做科研。像我们研究的领域,很多课题的研究其实是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一点一点来解决的。”

助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

钢铁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钢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铁固废,其中附存了大量的锌、铁等有价元素。我国钢铁工业每年会产生高达5000万吨以上的含铁复杂固废无法直接利用,这些固废弃之为害、用之为宝。因此钢铁流程复杂固废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钢铁固废不出厂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我希望通过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助力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郑富强表示,自己将充分运用自身矿业/冶金专业理论基础,结合中冶长天高质量的科研平台和在钢铁产业技术与装备发展的优势,投身于含铁复杂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中,不但要实现“变废为宝”、绿色生产,还要不断提升产品的利用价值,降低生产过程碳排放。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郑富强正以一颗严谨、淡泊、坚韧、勇敢之心,向着科学之巅奋勇攀登。

来源:湘江新闻网

作者:何丹

编辑:吴戍疆

本文链接:https://hnxjxqnews.rednet.cn/content/646749/74/1270540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湖南湘江新区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