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正在上课。
沉浸于画画的筱久。
湘江融媒记者 胡谦 长沙报道
吃完早餐,17岁的筱久会独自乘坐地铁去医院照护外婆,等到有家人替班后,他再前往长沙市岳麓区阳光生命树特需儿童发展中心排练演出、画画。自从年迈的外婆生病住院后,这样的行程,筱久每天要往返两次。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日常略显平凡。但对于1岁多就确诊孤独症的筱久来说,却是成千上万次康复训练后的结果。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像筱久一般的孤独症孩子,通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这些孩子主要面临哪些困境,需要哪些社会支持?近日,记者走进长沙市岳麓区阳光生命树特需儿童发展中心,通过面对面与孤独症孩子的家属、老师交流,近距离了解“星宝”的世界。
在崩溃中自愈:为孩子办一所康复机构
“我是老师也是家长,我的孩子也患有孤独症,所以对于家长的心理,我是真的感同身受。”从孩子确诊时的崩溃大哭,到现在的坦然面对,长沙市岳麓区阳光生命树特需儿童发展中心创始人刘晨蕾用了整整15年。
和所有的父母一样,从孕育生命到迎接新生的喜悦,刘晨蕾也曾无数次设想过孩子的未来。但是在孩子确诊孤独症的那一刻,所有的美好设想全部被现实击得粉碎。在此之前,刘晨蕾开设了一家广告公司,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为了孩子,她只能放弃事业,全职带着娃走上求医问药的康复之路。
“最开始的两三年是最难熬的,整个人都在接受和不接受中徘徊。只要是有一点希望,我都有去尝试。但是孤独症不仅病因不明,也无法治愈,只能通过康复训练、融合教育,慢慢引导回归社会正常生活。其中,我走了很多弯路。”刘晨蕾告诉记者,在15年前,整个社会对孤独症的了解是非常少的,关于孤独症的研究也不多,专业的康复机构也是凤毛麟角,且名额有限很难把娃送进去。作为孩子的妈妈,她只能从各方面收集资料,尝试着去教孩子学会一些必备的生活技能。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晨蕾与另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彭灼西相识。在别人家孩子的康复训练效果呈现中,她仿佛在黑暗中见到了一束光:“成功的样本,让我看到了希望。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地接纳了孩子患孤独症的事实,并开始全面规划孩子的康复训练。”
利用此前创业的资源,刘晨蕾多次组织有同样遭遇的家长出去开展活动,大家互相打气,以更大的勇气带娃去融入社会。但长期的实践让刘晨蕾发现,在孤独症康复领域,很多的专业资源只对专门的机构开放。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康复资源,刘晨蕾决定为孩子办一所康复机构,并在2016年将这个目标变成了现实。
在融合中自洽:孩子的进步治愈父母
走进长沙市岳麓区阳光生命树特需儿童发展中心,12岁的小雨(化名)和同学正跟着老师一起开心地上着统感课程。由于出生时缺氧引发的发育迟缓和智力问题,小雨一度无法自主站立,也无法正常开口说话。不甘就此放弃的外婆,三年前带着小雨从郴州找到了长沙,来到了长沙市岳麓区阳光生命树特需儿童发展中心,从此开启了康复训练。
“现在小雨会说话、会背诗,虽然说得不是那么清晰,但是肉眼可见有了进步。她还经常变着法地夸我,听着感觉整颗心都是甜的。”对小雨外婆来说,她已经从内心接受小雨没办法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但是小雨的每一点进步都让她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孤独症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包含多种亚型的谱系,其表现千差万别,核心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狭隘和重复刻板行为。刘晨蕾告诉记者,和小雨外婆一般的家长太多了,面对现实,大家都心有不甘,但是又不得不接受。为此,长沙市岳麓区阳光生命树特需儿童发展中心成立之初,就始终将“融合”二字贯穿康复的始终。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进步就是治愈父母的最好良药。所以,我们的教学主要是教授这些孩子如何正常生活。”刘晨蕾透露,对于0-7岁的孩子主要是做融合预备的一些训练,比如情绪表达与感知、游戏规则等;对于7-14岁的孩子则是融合校园的一些训练,包括提供幼小衔接、“影子”老师服务等;对于14岁以上的孩子,则需要涉及家政教育和职业技能等知识。
以刘晨蕾自己的孩子筱久为例,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康复训练,他不仅能够搞卫生、做一些简单的饭菜,还能独自乘坐地铁往返医院和家中,帮忙照顾年迈的外公外婆。筱久创作的画,还在“中华插画艺术展少儿展2024”中获得金奖。他还是中心天使乐团的键盘手,时常跟着乐团到商超或街头进行演出。“现在的他,完全就是一个来报恩的孩子。”刘晨蕾说。
在温暖中前行:营造宽容友爱的环境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孤独症将伴随其一生。
刘晨蕾告诉记者,尽管经过康复训练,很多孤独症的孩子的表现可以无限接近于普通孩子,但是仍然无法撕掉这个标签。“所以,彼此接纳很重要。我们需要学会尊重生命的不同,就像植物一样,开花有早有晚,也有的就应该长成一棵树。通过彼此的接纳,为患孤独症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宽容、安全、友爱的社会环境。”
为此,在长沙市岳麓区阳光生命树特需儿童发展中心,不仅有课堂教学,还有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老师们会带着这群孩子去坐地铁,去超市购物,去电影院看电影,去踏青放风筝,让生活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同时,还会联动爱心企业、学校等开展同上一节课活动,引导更多的志愿者了解孤独症、理解和接纳孤独症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孤独症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看着一个个毕业的“星宝”顺利融入社会,刘晨蕾感觉很欣慰。对于错过了2-3岁最佳干预期,或者因为家庭、经济等原因无法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孩子,刘晨蕾更多的是遗憾,感觉力量微弱。
这些年,各级政府对于0-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孤独症孩子也可以享受免费精准的康复救助,这给不少有经济压力的家庭提供了希望。据悉,仅2024年,湖南湘江新区就有395名孤独症孩子申报了康复救助项目。
“自2019年,我们中心通过自筹+募捐等方式,设立了助学金,以帮助这些有需要的孩子实现康复教育不断档。日常,我们也会开展各类义卖及社会公益活动。衷心希望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能加入我们,给孤独症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多的支持。”刘晨蕾说。
来源:湘江新闻网
作者:胡谦
编辑:吴戍疆
本文为湖南湘江新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xjxqnews.rednet.cn/content/646947/60/14818312.html